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中國的極音速導彈和他的其它航太航空技術會在這一波的科技圍堵中受到的影響

美國最新的晶片禁令自10月12日生效後,中國半導體業遭受 重創。 中企若被完全斷供14奈米以下的高端晶元,可能衝擊到中國在人工智慧(AI)和新能源車等產業的領先優勢。 美國政府10月7日祭出晶元新規,對中國禁止出口的高端晶元和製程設備已由10奈米以下,擴大至14奈米以下(晶元納米數越低越高端),且包括涉及AI和超級電腦的高運算晶元、以及128層以上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等產品。 美國政府還使出殺手鐧,禁止美籍技術人才(含美國公民、持綠卡的永久居民或依美國法律成立的法人實體)在未經美國許可下,協助中國“開發”或“生產”高端晶片。  此禁令自10月12日生效以來,據《科技日報》等中外媒體報導,半導體美企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磊(KLA Corporation)、泛林集團(Lam Research) 和東電電子(Tokyo Electron)之美籍駐廠工程師已陸續撤離中國晶圓廠,如華為、長江存儲、上海積體電路和杭州積海半導體等相關廠商。  另據《日經亞洲》引述分析師的推估,在半導體中企任職的美籍高管應有數百人。 半導體業圈的確感受到“拜登比特朗普還狠”,不過,美企都清楚,美國政府是在維護美國半導體業的整體競爭力,所以,只要短期衝擊可以因應,大多可以接受,尤其大型上市公司也只能遵守美國的政策法令,沒有違法空間。 實際上我們認為這次拜登基本上就是以一個國家安全的理由,然後配合最新頒布的美國國家戰略安全報告,在一個把中國作為頭號敵人的大背景下,來實施這樣一個晶元禁令,企業基本上就必須遵守了, 對於美國升級的對華晶元禁令,部分分析人士稱,這等於從銷售、製造、技術和人才端,把中國推向“往死裡打”的絕境。 他們說,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業的圍堵已經從對華為的單點制裁,擴展到對涉及軍用高端晶元的單線“卡脖子”,現在更擴大到全面封殺,《金融時報》甚至形容,美國要把中國的半導體業“打回石器時代”。  對此,位於北京的科技業分析師、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坦言,美國晶元禁令升級對中國的短期負面衝擊非常大,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雖然美國也會自損,但中國的損失更大,因為中國的晶元製造基礎薄弱,短期內,再失掉任何一個環節,就算中國有錢投資也不一定做得起來,尤其晶元往下游的應用,如手機、AI和智慧駕駛等製造都會增加難度...

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初將訪問中國? 德中關係將如何發展

在美國的對中政策漸趨明朗之際,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德國是中國在國際上除了美國之外最重要的外交關係,甚至要強過日本和俄國,當然這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非常確定日本是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的,中國和日本的關係表面上有兩國之間的自主性,但本質上是取決於中美關係,而俄羅斯對中國固然重要,但中國也知道俄羅斯沒有太多的選擇, 俄羅斯必須是靠攏中國的,在處理各種國際關係問題上,中俄有著共同的敵人美國。 所以,處理好德國的關係就是中國非常關注的了,況且,德國還是整個歐盟的領頭羊。 習近平在他的思考下,他是比較不相信虛擬經濟和平台經濟的,更關注的是實體經濟,高端製造業,而在這方面,德國無疑是世界的 龍頭。 在中國看來,歐盟也是世界格局中的一極,俄羅斯本來在經濟和科技上就沒有什麼可依賴的,勉強撐在一極上的就是他的軍工業和軍事強國的地位,所以,和德國為首的歐盟這一極加強合作,改善關係,甚至結成一定程度的盟友關係,是中共非常希望的。 所以,從多個層面來看,和德國的關係的改善是中共現在非常迫切的意願。 而在德國方面,德國不希望和美國採取一致的對中立場是非常確定的,一是中國有德國的經濟利益,龐大的經濟利益,迄今為止,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21年,兩國外貿總量達到約2450億歐元, 這相當於德國對外貿易總額的近10%。 大約有5000家德國公司在中國有業務。 第二,在戰略上,德國和中國有完全相同的思考,就是歐盟和中國這兩極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合作來抗衡美國。 所以,德國和中國彼此靠近,尋找一些合作契機是非常正常的,這樣的分析角度,同樣適合法國,只是法國比德國的底線更低,利益的考量更加多一些。 但對於德國來講,畢竟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民主國家,政黨必須還是要表現出自己民眾可以接受的標準,這個也就是德國的底線了。 德國目前是由三個政黨聯合執政,包括綠黨,自民黨和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均要求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但主要的執政黨社民黨不願意和美國一樣,同中國展開冷戰。 據德新社報道,社民黨籍總理朔爾茨本月11日在柏林表示,“與中國脫鉤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需要的是充滿智慧的政治與經濟的多樣化。 他說,“我想強調,我們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 “ 中國對朔爾茨反對經濟與中國脫鉤的聲明表示歡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2日表示,中國支援全球化和抵制脫鉤。 這種呼應,在我們看來是非常荒謬的。 首...

习任报告起草组组长等于延任成功?一键三连还是三振出局?

二十大还在进行中,也逐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点是,二十大报告起草小组组长依旧是习近平,并据此断定,习近平就是下一任的总书记,这个判断当然是根据前面两次的换届时的情形,十八大的报告起草小组组长是习近平,十六大的报告起草小组组长是胡锦涛,十四大是江泽民,依照惯例,谁起草这个报告,谁就是换届后的总书记。我们认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不周全的。原因很简单,之前的这种安排是合理的,也是容易理解的。这是一个换届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转成起合,承上启下。即将上任的总书记起草工作报告,一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一是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安排。然后现任的总书记在大会上念这个工作报告,一方面是借此对即将上任的总书记的愿景和路线进行背书,另一个这样安排的原因,是未来的总书记还没有在程序上完成任命,并不具有代表来进行工作报告,这是重点。如果单纯为了体现新旧交替,交棒承袭,也可以是现任总书记任工作报告起草小组组长,然后,未来的总书记来进行工作报告,但就是因为未来的总书记没有被确认,没有被任命,需要在后面的程序中来确定。因此,未来的总书记只能是内部安排的工作报告起草小组组长。 这是之前的惯例没有错,也十分合理。但这个惯例,这个合理,是在于之前的换届,总书记已经是高层内部确认的了,当然就可以顺利成章地安排。而这次的情况显然不同,我们之前的判断,一直就是习近平连任未定论,最后必须有一个投票过程,也就是二十大的一中全会。如果高层没有就下一任总书记提出或酝酿出确定的第二个人选,习近平成为工作报告起草小组长就很自然的了,他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具有执政优势。 必须承认,我们对中共的这套制度和程序并不太了解,但从一般的逻辑上来看,虽然中共本质上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民主,但在程序上还是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程序。就是在交付所有的党员代表大会表决的时候,应该就是等额票选的方式,那么这个环节应该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即使有几票反对几票弃权,影响不了大局。关键是在于这一份名单的出炉,在之前的历次换届过程中,这个总书记的人选都是早已确定的,甚至是所谓的隔代制定,并已经进入培养的阶段,但这次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候选的指定的接班人。 而在今年的北戴河会议中,中共高层对这个接班人也是没有确认的,所谓没有确认,就是没有一致同意让习近平再延任,但应该也没有提出一个接任的人选。所以,习近平并没有在内部高层被共同认定为换届后继续担任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