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國的印太戰略的杠桿從貿易戰轉變成台灣議題,是台灣的機會還是危機


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還沒有正式公佈,但現在看來拜登會基本延續川普的印太戰略,這個我們在之前一個視頻,拜登的“印太戰略”會有新的佈局嗎?有詳細的論述,主要是集中在兩者的相同之處,今天我們主要是來進一步分析,拜登和川普在實現美國印太戰略上所利用的杠桿的不同。美國的印太戰略是從奧巴馬執政時期開始的,十年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澳大利亞國會發表演講,他說:“我們在該地區的持久利益要求我們在該地區持久存在。讓我們明確一點,對21世紀的亞太地區,美利堅合眾國將全力以赴。2017年1月,川普就任總統,推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之後,美國決策圈便以“印太”一次取代了過去常用的“亞太”一詞。2018年,美軍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為印太司令部。相比與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地區全面的夥伴關係,川普把注意力放到了大幅提升與日本的關係和美日印澳四方合作平臺,重點在於維護印太區域的自由開放,拜登就職後,雖然還沒有宣布本屆政府的印太戰略,但拜登政府繼續沿用“印太”的說法。今年3月,拜登總統與日印澳其他QUAD領導人一道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宣布“致力於維持一個自由、開放、安全與繁榮的印太地區”,這是表達了拜登和川普對印太戰略的基本考慮是一致的。拜登和川普在印太戰略上最大的不同,是在於他們使用了不同的杠桿。這裏我們講的杠桿是指撬動印太戰略局勢,以便美國實施其印太戰略的一個抓手。
在川普時期,美國印太戰略的杠桿是和中國的貿易戰,兩個目的:抹去中國的貿易順差,這是對中國的一個釜底抽薪的戰略,中國經濟的一個最主要的支柱就是外貿順差,對外的影響力和國内經濟與貨幣的支撐都離不開外貿順差;另一個目的就是通過關稅的施壓迫使供應鏈離開中國。在這個主打方向上,當時的川普政府加强了新的供應鏈的建設,最明顯的就是把QUAD激活,以此為主軸來成立一個新的供應鏈。

在拜登政府上臺後,美國在貿易戰的部分開始降溫,試圖減少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正面衝突,但美國要推行它的印太策略,還是需要有一個杠桿來撬動,這樣的一個杠桿必須是中國必須要做出回應的,否則,美國的印太策略就沒有了著力點。川普時期的貿易戰是中國必須回應的,那麽現在拜登放棄了這個杠桿後,另一個中國必然要回應的就是台灣問題了。美國的印太戰略以中國為戰略敵人或者說戰略對手,那麽,美國需要中國站上擂臺才可以。現在拜登政府不斷地强化台灣議題,就是爲了美國的印太戰略的佈局製造合理的態勢。如果中國對美國主打的議題不加理會,就相當於中國不站上擂臺,美國的印太戰略就要轉型為印太發展規劃了,因爲沒有戰略對手你談什麽戰略就沒有意義了。可惜的是,台灣問題也是一個中國無法不去反應的議題,所以中國不管是否願意,它還是站上了擂臺。

在我們看來,美國爲了持續推動它的印太策略,台灣議題會被不斷地加强,除非拜登政府又搞出一個新的議題能凸顯美國印太策略的意義。現在主打台灣議題,雖然不是和中國直接的一個對抗,但在中國的角度,是比貿易戰更不能妥協的議題,中國的反彈力度越大,美國施展它的印太戰略的空間也就越大。我們看進來中國政府似乎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平衡關係,表現得反而是比較緩和,從習近平最近幾次講話,不再去强調武力的部分,到胡錫進說統一時間表不是最重要的。基本上我們認爲,中國不可能完全把對台灣的武力威脅撤除,在國際上的打壓也會持續,甚至會加大力度,這恐怕也是中國政府不得不爲的。

那麽,現在美國用支援台灣來對抗中國的這步棋就產生了效果了,而中國政府雖然在台灣問題上它不得不出面應對,但它本來應該在與其它國家的交往上保持友好的關係,就不至於讓自己陷入一個孤立的局面,但現在顯然世界上整個氛圍都已經變了,台灣成爲世界關注的中心,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北約等都已經明確站隊美國。而美國更是兩黨前所未有的一致,從政府到民間也是發出同一個聲音來支持台灣。而美國、日本、歐盟、北約和澳大利亞都表達了一個明確的意思,就是台灣的安全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這已經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道義支持,而是一個利益捆綁的關切了。

歐盟方面的最新情況是台灣的外交部長訪問了歐盟總部,歐盟議會580票對60票通過了發展全面歐盟台灣關係的提案,歐洲國會代表團正在出訪台灣,歐盟中最親中的德國領導人即將換人。在總體上,台灣從捷克、立陶宛等東歐國家打開一個缺口,開始了與歐洲的全面的新夥伴關係。澳大利亞政壇已經發出了調整一中政策的聲音,而日本在自民黨持續執政的情況下,安倍路綫也毫無疑問會得到延續。

美國方面在拜登政府自己挑起了抗中保台的大旗後,當然更不能落居人後,拜登連續三次明確保衛台灣,所有其它行政團隊也一致表達對台灣安全的承諾堅若磐石,國務卿布林肯號召其它國家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體系。在最敏感的軍事層面,對外明確了美軍與台灣軍方的密切合作,這還不夠,美國國會共和黨人星期二提出最新法案,旨為強化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法案提議每年授權撥款30億美元為台灣加強其防衛能力,以抵禦來自中國潛在的軍事侵略威脅。來自密蘇里州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霍利(Sen. Josh Hawley, R-MO)提出的“武裝台灣法”(Arm Taiwan Act)將指派美國國防部長成立“台灣安全援助倡議”(Taiwan Security Assistance Initiative),併計劃在2023年至2027年間每年為該倡議撥款30億美元。法案強調授權的資金將向台灣提供所需的設備、培訓和其它軍事支持,以加速升級台灣的不對稱戰力,目的在於延遲、減弱和抵抗中國軍事入侵台灣的能力。如果這個法案最終得以通過,對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會有切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美國應該已經看到台灣要對中共產生嚇阻的話就需要有自衛反擊的能力,尤其是源頭打擊和遠程精準打擊的能力。我們在之前多個視頻中講過,中國無論是針對哪一個國家,它都有一個不對稱優勢,就是中共完全不在乎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因此,在戰場上消滅多少中國的軍隊,戰損比是如何的誇張都不會影響中共,只有對中共高層有斬首的能力,才能阻止戰爭的發生和擴大。相信這也是這個法案思考的方向,有些武器美國目前不一定適合銷售給台灣,但可以以租賃的方式存放台灣,在必要的時候批准台灣使用,這樣就可以起到威懾中共的作用。

總結來説,台灣現在是美國用來刺激中國,挑起對立,並以此為美國的印太戰略做必要性的鋪墊,而中國又是不得不對這個議題做出回應。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下,台灣是不是一個棋子?當然,在美方的角度看是的,日本也是,澳洲也是,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在下美國棋,比如日本,也在利用美國與中國在印太區域的對抗,謀劃自己的發展;因爲美國自己也是棋盤上的一個棋子,在對抗中國的這場棋局中,這些國家都是聯動的棋子,彼此互相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台灣當然也應該趁著這個時機,壯大自己,發展自己的國際關係,並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下好美國棋。正如我們之前多個視頻中所講的,台灣現在就是站在風口上的豬,只需要順勢而爲就可以比較輕鬆地獲得之前付出數倍努力也達不到的外交成果。

相關視頻:

美國「不先使用」核武的原則對防止核擴散是正面的嗎?

拜登的“印太戰略”會有新的佈局嗎?

拜登說:"是的,我們有承諾要這樣做",美國改變了戰略模糊政策嗎?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
感謝您幫助點讚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