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又一年高考放榜時,聊一聊中國教育的極度内卷和美國教育的高度自主


和一位大陸來的朋友聊天,剛好近期中國高考逐步放榜,是以在美中教育的話題上聊了一下。

美中教育的對比一直是華人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我覺得大家很多的看法也都挺有道理的,我自己對美國的教育體系也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和一些親身的體驗,三個孩子都是在美國出生,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是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到高中都是在公立教育系統中,這應該也是大多數孩子的成長經歷,選擇私校的畢竟只是少數。自己三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也是一直伴隨,雖因工作需要也多有出差,但孩子成長過程的所有環節都是一直密切關注的。所以,還是能夠對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談一些看法。但畢竟自己不是什麽教育專家,不可能系統性或者是從理論上來論述,只是從實際的一些親歷感受,也就是和那位大陸朋友的聊天内容作個整理,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時也是作爲前二篇文章“從美國“兒童稅收抵免”來聊家庭生育計劃和中國的經濟死局”以及“三孩政策,中共官員的無能與無恥”中談到的教育部分的一個補充。

大陸的教育給我的印象就是一種灌輸和强化訓練的過程,也是一個典型的内卷式的形態。從幼兒園,甚至更小,孩子們就開始要背唐詩和英文單詞,學算術,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是前些年在中國大陸頗爲流行的一句話,雖然現在也引起一些反思的聲音,但由於教育資源的缺乏和分配不均,在現實層面來講,家長們即使不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這句話挂在嘴邊,但還是會深深刻在心裏,落實在行動上。孩子進幼兒園需要考試,進小學需要考試,升初中要考試,升高中要考試,最後就是全國統一的高考了。這就像孩子們十幾年刻苦學習的一個縂驗收,在這個驗收之前,孩子和家長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從為了選擇一個好的中學而搬家,到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家長迎送孩子,輔導功課,許多孩子早上7點以前出門,回到家已經是晚飯時間了,孩子和家長一起做功課直到晚上十點,甚至更晚。家長和孩子們的絕大部分的交流就是功課如何,考得好不好,班上第几名,然後就是如果你怎樣怎樣,爸爸媽媽就給什麽樣的獎勵。總之,在高考之前,一個家庭都是圍繞著提升孩子的考試成績在奮鬥,這一奮鬥就是十幾年。到那時,孩子的孩童時期已過,父母也進入中年了。

而在美國,完全是另一種景象,可以說,在孩子高中以前,孩子的學習是完全沒有壓力的,孩子們可以很好地享受孩童和少年的歡樂時光。美國的義務教育是12年,也就是一直到孩子高中畢業。美國的基本學制是6年小學,二年初中,四年高中。爲了實現基本的國民教育,美國學校的學習課程設置都非常地簡單,可以讓絕大多數的學生順利畢業。但學校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都會提供一些優秀學生額外提升的機會,比如在小學階段,學校都會有“GIFT PROGRAM”,邀請一些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集中去到一個學校上一些提高的課程,而過程中都是學校的校車負責接送。當然,這只是一個機會,學生和家長可以選擇要或不要,但這也是一個榮譽,一般而言,家長和學生都不會拒絕。而這種“GIFT PROGRAM”也不會特別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孩子們上高中後,開始進入更明確的劃分,孩子在高中階段可以以選課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大學專業和最初級的職業規劃,學業比較普通的孩子,還是可以以輕鬆的方式完成學業,順利畢業。而學業比較優秀的學生就要進入非常緊張的拼搏階段了,這基本上會從高中第二年開始。這些學生可以選擇難度比較大的課程,可以選擇大學預科的課程Advanced,也要參加社交和公益團體的活動,自己的一些體育和音樂特長也要很好的强化一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基本課程學好,保持一個很好的GPA成績,這是學生申請好的大學的最基本的條件。可以說,這個時期的美國學生,如果有志向申請排名靠前的大學的話,學生生活的艱苦和中國的學生是不相上下的。從我自己孩子的經歷來看,一進入高中,明顯壓力就增大了,幾乎就沒有什麽娛樂的時間了。

但和中國學生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後,主要還是以灌輸和强化性的練習為主,然後是重複一次又一次的各種測試和考試,學生所有的學習和努力實際上都是在應付這些考試中。甚至在最後一年,學校已經把主要的教學集中在高考的準備上,根據當年高考的全國大綱來為孩子們制定學校的教育大綱,目標就是高考的内容。所以,中國的學生一直就是在題海裏奮搏,應付各種考試,什麽是内卷,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内卷,簡單的重複,再重複,練習是如此,考試也是如此。美國學生進入高中以後增加的學習强度主要是體現在各種學科的論文上,幾乎每種學科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論文的寫作,這裏稱作論文也許不是那麽貼切,主要是説明學生的功課完全不是那種簡單重複的練習,主要是在學生對知識的基本瞭解以後的發揮,並在這個基礎上觸類旁通的思考過程。學生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在課後需要參加團隊的强化訓練,演講類的比賽,科學類的比賽,數學比賽,辯論比賽,知識類全能比賽等等。我孩子們花在準備這類比賽的時間幾乎占據了他們三分之一的課餘時間。當然,在高中後期,學生們最花時間的還是在大學預科的學習,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基本上必須完成至少4-6門的大學預科,而成績更必須是優秀的,因爲這個才能體現你具有很好地完成大學課業的能力。對學生來講,一是可以為進入大學學習做一些準備,二是可以在進入大學後,由於在高中完成了一些基礎課程的學分。就有機會選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來學習,或者是加一把勁提前完成本科的學習。一個朋友的孩子,高中選修了比較多的大學課程,進入大學後在暑假中不休息,最終,二年就完成了本科全部的學業。

總結來說,中國的教育體制是一種内卷化十分嚴重的應試教育,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難解的問題,從家長和孩子的角度,要有前途就必須考上好的大學,要考上好大學就必須上好的高中,要上好的高中就必須上好的初中,一直囘退到好的幼兒園。而教育資源的缺乏和不平均,使得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必須卯足了全力拼搏;從學校和地方的領導來講,自己學校和城市的高考成績也是領導的績效考核指標,市不能拖省的後腿,區不能拖市的後腿,學校不能拖區的後腿,班級不能拖學校的後腿,學生不能拖班級的後腿,這樣一層一層的壓力,最終就逼迫應試教育根本沒有辦法去有任何的改變。而在美國,首先是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平衡,有好一點的學區,也有差一點的學區,好一點的學校資源比較多一些,進入名校的比例比較高,這和中國的情況類似,但期間的差別並不是那麽大,尤其是美國的教育資源比較充分,基本的教學條件和教師的質量也都是比較平均,所以,在升學的競爭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學生一路從幼稚園到高中首先就沒有了中國學生的巨大壓力。而更重要的是,在高中畢業以後,美國孩子的選擇性要比中國的孩子多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美國孩子的選擇很多時候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而中國孩子的選擇是無奈的接受。美國孩子高中畢業後進入名校或正規大學本科的和中國的學生沒有什麽分別,有分別的是這樣幾點:一是美國的大學資源比中國豐富得多,而學生數量要更少一些,所以競爭强度肯定也就小一些;二是沒能進入正規大學的學生,美國學生可以選擇先進入社區大學,二年以後選擇繼續轉入本科學習,或是拿了一個准學士學位以後就找一份工作;也可以選擇先找一份簡單的工作,業餘時間去上學。而美國學生之所以可以有這些選擇,重點是美國的工作機會還是比較充沛的,藍領工人的收入雖然低一些,但也不會比白領差很多,如果是技術成分比較高的藍領階層就更是如此了。所以。美國的學生從一開始就是有比較多的選擇,你想上一個好一點的大學,多花一些時間在學習上,畢業後有一份體面高薪的工作,如果你不喜歡讀書,你必須完成12年的義務教育,然後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足夠但也許不那麽豐厚的薪水。而所有的美國企業都必須保證最低的小時工資、基本的醫療保險、基本的休假制度和退休金制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教育體制並不只是其本身的設計,背後實際上體現的是廣汎多樣的就業前景,體現的是一個繁榮而富足的一個社會,體現的是一個財富分配相對合理,對相對底層的人群有一個比較高標準的保護。我們認爲,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在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上沒有這樣的設計,孩子們似乎只有進入好大學一途,不管孩子的資質和意願,一律往拼出一個高考高分的目標而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不到生命的樂趣,出生不久就被放入一個培養模型中,千篇一律地去背、去算、去寫,重複那些他們已經瞭解的概念,只為了在考試中可以比別人快上一秒完成,他們可能在平時多花十個小時,而這十個小時他們本可以做很多其它有意義的事,或者只是走到外面的躺平,孩子們因爲無數個這樣的十個小時,失去了他們的童年,失去了他們的快樂,他們被上了發條,不知疲倦地轉,而當他們可以自主的時候,他們真的就選擇了躺平。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
感謝您幫助點讚分享 
打赏: paypal.me/litbeenew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