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暴力發洩與躺平主義,內卷惹的禍?


暴力、躺平和內卷這三個詞在最近的華文世界經常出現,而這三個詞背後所揭示的社會現象或形態又似乎有著一些關聯。 許多觀點認為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都與內卷化有一定的關聯,都是內卷惹的禍,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暴力一詞最近主要是出現在一些新聞報導或微信轉發中,僅僅在5月下旬就有6件惡性暴力事件被報導和轉傳,5月22日遼寧大連的駕車衝撞行人造成5死5傷的事件;5月24日河北滄州華北油田一中學裡一男子持刀砍殺學生的事件;5 月24日遼寧阜新市市政府門口的汽車爆炸案;5月25日河南南陽68小學持棍毆打學生的事件;5月28日湖南郴州隨機砍死砍傷5名小學生的案子;5月29 日江蘇南京新街口的駕車撞人並持刀傷人案。 對於這些暴力事件,一般的輿論主要集中在個人生活、工作的不如意,導致犯案者報復社會。

躺平主義或躺平現象則是在社交媒體被廣泛地討論,也引發了官媒的發聲批判,《南方日報》日前發表一篇標題為《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 》的文章,呼籲年輕人要對未來抱有信心、要奮鬥,並指長期浸淫在"喪文化"的語言框架中,就會沾染上消極的情緒。 此外,湖北電視經濟頻道也發表了評論稱"認命可以,躺平不行"。 那到底什麼是躺平主義呢? 維基百科上是這樣說的,躺平或躺平主義是2021年中國網路流行詞語,指年輕人出於對國內壓抑的工作文化的失望,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的處事態度。 但維基百科上並沒有進一步詮釋什麼是「躺平的處事態度」,總結網路上的「躺平」者的論調,就是強調少工作、不買房、不購物、不結婚生子,降低生活慾望,這就是躺平主義的處事態度。 維基百科進一步說,躺平被視為是對抗社會「內卷化」的一種方式。

那麼,內卷化又是一個什麼意思呢? 摘錄百度百科的定義:內卷,網路流行詞,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 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通過競爭來獲取更多資源。 對於百度百科的定義我們只能部分同意前面半段,我們更傾向於維基百科的定義,內卷化(英語:Involution)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也翻譯為過密化,用以形容社會文化因為重複勞作、發展遲緩。 我們之所以說我們同意百度百科的部分定義,就是它表達了"在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與維基百科的「因為重複勞作、發展遲緩」的含義比較相似,都部分表達了「局限於內部」和「低水準重複」這樣一個內卷的真正含義。 但是,百度百科在後半段的定義則是更符合現在網路上大家對「內卷」的普遍認知,即: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通過競爭來獲取更多資源。 網路上對內卷的認知非常接近百度百科的這個定義,也就是:在一個集團(社會)內部通過壓榨自己,極度競爭,以獲取微小的優勢。 我們必須說,現在網路上對"內卷"的認知與內卷真實的意涵是偏離的,但我們既然要討論的是網路上的"內卷",我們也就只能將錯就錯,在本文中使用"極度競爭下,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獲取微小的優勢"這樣一個"內卷"的定義。

上面是把暴力發洩、躺平主義和內卷都簡單陳述了一下,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與所謂的"內卷化"有沒有關聯。 認為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是因為內卷的觀點,其思維邏輯我們用大白話講就是,因為競爭激烈,就會有很多不如意者,這些人就會選擇暴力來發洩自己的失意和不滿;因為競爭激烈,付出的努力太大,回報太小,許多人就選擇躺平。 我們認為這樣的因果關係過於簡單,也沒有其必然性。

在當今世界上,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般的國家是沒有的,北歐那幾個國家可能是最接近的了。大部分國家都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形態,其它國家並沒有這些現象,至少不是普遍的現象,也沒有被公眾在網路上如此熱烈地討論。 不管是暴力發洩還是躺平主義,他們都還是有著求生的慾望,暴力發洩完,不是自裁,他们還是要逃離的; 躺平者,他们還是要吃飯喝水的,他還是要爬起來去工作,掙錢吃飯的。競爭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會因為你只想獲得比較少的收入,競爭就會少一點。 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一個大學生,他進入一家科技企業工作,他是一個躺平主義者,他可以怎麼做? 別人加班他不加班,別人不斷更新知識他就一招走天下,你覺得他可以奉行自己的躺平主義,在企業里混到退休嗎? 顯然是不能的,你躺平的結果就是被淘汰,沒有任何的倖免; 好,你說我去做簡單的工作,賺少點沒關係,你一個大學生去競爭一個快遞的工作,你不見得有任何的優勢,可能比你去競聘一個程式師的工作競爭更大。應該這樣講,越簡單的工作,競爭越激烈。 所以,無論競爭是激烈還是和緩,任何人只要還想生存,你就無法避免競爭,你既無法擺脫競爭,也無法控制競爭的烈度,躺平並不能讓一個人從競爭中解脫出來; 而暴力發洩者的不如意更不會是競爭激烈的關係,他們各有各的不如意,許多的不如意和社會的內卷根本沒有關係。

我們再來看,在中國發展的各個階段,競爭也是一直都存在的,現在的競爭只不過是付出和回報的權衡,當年的競爭是要如何活下去,人們還不是狗苟蠅營地生活著,還不是一樣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來獲得基本的生存條件。那時候,也沒有這麼多的暴力發洩事件呀,也沒有人表示要躺平,對吧。

所以,我們認為躺平主義和暴力發洩都是一類情緒的表達,這是兩者的共同點,和內卷完全沒有關係。 這種情緒是在一段比較長的時期里逐漸形成的,是一種壓抑的氛圍所造成的情緒糾結。 在什麼環境下我們最容易看到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共存? 對,是監獄,只有在監獄這種環境下,在那樣的氛圍下,才會容易讓人產生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狹小的空間使每個人都處於極其壓抑的氛圍中,除了物理空間的狹小以外,更多的壓抑感是來自於各種的獄規,以及每一天單調乏味的生活,日復一日地过着一样的生活。 這就會累積出兩種情緒,一種就是什麼也不想,躺下去,一直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另一種就是發洩出來,不計後果,加刑也好,關禁閉也罷。 這種人他明知道在監獄里是無處可逃的,但在他追求發洩的時候,他只是受他自己的情緒控制,是不考慮後果的,這個和我們在5月看到的那些暴力發洩的事件是不是十分的相像?

所以,我們認為把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歸因到內卷,是轉移矛盾、模糊事情本質的一個障眼法。 這和中共在香港問題上模糊焦點的手法是如出一轍的。 香港幾百萬民眾上街,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民主權益,五項述求,缺一不可。 但中共輿論卻宣稱香港民眾的不滿是貧富不均,是競爭太激烈,生存不易,買不起房。 想把問題的本質從反對中共破壞一國兩制,破壞司法轉移到對香港富豪、大地產商的不滿上去。 現在,中共也希望將中國的這些社會問題歸咎到"內卷",歸咎到激烈的競爭,避免民眾檢討中國越來越監獄化的狀況。

中共把維護他們的政權作為唯一的治理標準來規範民眾的言行,插手到人民生活的各個環節,孩子的教育是中共的意識形態為綱,生幾個孩子也要中共來決定,文娛活動也必須按他們的標準來,什麼話可以講什麼話不可以講也是他們說了算,民間企業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行,人員流動也都要受到限制,還有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和定位系統,等等。 中國的人民還有什麼自由可言,與關在監獄中的囚徒又有什麼不同。 也許有朋友會問,中國之前也一樣像是一個大監獄,為什麼之前沒有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 這是因為1949年以後直到改革開放,中國老百姓一直就生活在樊籬中,與外界隔絕,已經是習慣成自然了。 而改革開放后,雖然並沒有進行政治的改革,但在輿論和生活的多個方面都是比較寬鬆了,與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 而這幾年不僅是回到了改革開放前的政策,整個的氛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就好像原先還有放風,可以去圖書館看看書,甚至可以到操場打打球,現在突然一下子都沒有了,尤其是現在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在他們求學的年代,在政治上還是比較寬鬆的。 那個時候,袁老師還是可以講講真實的歷史的,老梁也是可以直言批評時政的,也是在那個時代,中國的老百姓才知道美帝不是萬惡的,才知道國民黨當年是抗日的,才知道三年自然災害是胡扯的,才知道抗美援朝不是正義的,才知道臺灣人民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 所以,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這幾年就會更容易感受到那些有形無形的壓迫感,產生監獄化的壓抑情緒,而這種情緒最終就容易導致暴力發洩和躺平主義,而不是因為所謂的內卷化。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
感謝您幫助點讚分享 
打赏: paypal.me/litbeenews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