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篇"中我們點出中美兩極格局之必然性,本篇我們來聊聊中美兩極格局之大勢,白話來講就是孰強孰弱,誰的贏面更大一些。 我們從這幾個層面來看:中美各自的實力,盟友的力量以及暗黑勢力。
中美各自自身的國家實力
國家實力無外乎這樣幾個方面的體現: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科技和軍事。 其中,前三項政治、社會和文化不太能夠量化來看,但卻是支撐一個國家的柱石,就像是一個人的骨架、血脈和臟器,中國之所以是中國,美國之所以是美國,各自獨有的政治形態、社會風貌及民族性和文化意識綜合使然。 而經濟、科技和軍事則是人的肌肉,強弱可以量化可以比一下的。 你也可以比較籠統地把前三項稱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后三項則相應地稱作硬實力。 但我們認為這樣籠統的表示不太周延,科技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 科技發明和應用肯定是硬實力的範疇,而基礎科學和教育又明顯是軟實力的體現;再來,外交是不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肯定是,但它又是一個國家文化、經濟、科技和軍事的綜合體現,是吧?
在經濟、科技和軍事層面,就目前而言,美國顯然是稍勝一籌的。 各種數據,不管從哪一個維度來比較,美國都是更強的。 在網上隨便搜尋一下你都可以獲得正確的認知,這裏我們就不去羅列了,在以後文章中可能會在一下更為具體的議題討論時,再作細部的數據比較和分析。
然而,雖則美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相對領先,中國也並不是全然沒有機會。
在科技領域,中國強調的是彎道超車,有沒有可能? 有,但這種可能僅在於某項新科技或是不需要技術沉澱和累積的部分領域。 要實現彎道超車,最起碼要具備二個條件,一是強大的基礎科學實力,雖然現在科技比較落後,但還是迸發的可能;二是在一部分的領域具有超級領先的優勢,又或者是別人不可或缺的科技技術。 但我們看現在的中國,似乎這兩個都不具備吧。 而"拿來主義"一方面不可能實現超越,二方面也越來越困難了,不管是明的或暗的"拿來主義",你站上了相對抗的另一極,別人對你的防堵,不管是明的暗的也都會無所不用其極。
在軍事領域,中國強調的是"超限戰"。 首先,我們認為美中之間展開大規模熱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美國絕不會對中國挑起戰爭。 超限戰的主要意涵是你比我強大,你要打我,我用不對稱的戰法來和你對抗。 既然強的一方沒有意願挑起戰爭,超限戰是否可行也就無需討論了。 你美軍雖然比較強,但既然不發生戰爭,強弱就不是軍事領域的一較高下了,更多的是彼此取得平衡和外交的支撐上。 所以在軍事領域,雖然美國依然強大,但在兩極對抗中我們應該把它視為平手。
在經濟領域,中國的發展的確是非常之快,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美國的70%,許多專家和機構給出了不同的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的年份,雖然略有不同,但都是屈指可數的了。 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是以兩國各自目前的國內生產總值為基數,預估兩國之後每年的增長率,基數乘以每年的增長率得出X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額,看看到哪一年中國總額超過美國。 這個算式是小學的計算,一點都不困難。 但如何預估每年的增長率卻是頂尖的學術了,你需要將許多相關的變數都放入一個統計模型來計算出一個理論上相對靠譜的數值,不考慮一些突發的因素,你至少也要將科技的發展,市場規模,工業形態,新材料的應用,人口因素等先計算出一個指數,在年增長率中的比重,然後才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數值。 而這實際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是新科技的發明與應用,誰都不會否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吧,新的科技什麼時候是可以被預期的? 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學者從中國工作力人口的衰落預言中國永遠不可能在經濟總量上超越美國。 我們能夠認知這位學者的思考和計算邏輯,但我們認為工作力人口只是影響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 況且,針對工作力人口的減少,中國也是可以有解方的(我們以後來聊),更重要的是科技的發展,尤其是AI技術等的應用,在工業4.0蓬勃發展的情境下,工作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所佔據的比重會更小。 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三點:1)常識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隨著基數越來越大,增長的速度會相應地降低。 一個不盡完美的例子,一個學生從30分提高到50分會比較容易,再提高到60分就會困難一點,越往上就越困難;對於中國而言就更是如此,原因在於中國的GDP品質不高,基建和投資的不可持續性,出口又開始面臨被限制;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前面已經講了,中國沒有科技和基礎科學的沉澱和累積,厚積才能薄發。 市場換技術的年代也已經一去不返了,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不再會為了短期的中國市場利益出讓自己的技術,最後卻失去世界其它市場份額;3)國進民退和內迴圈,這是一個已被證明嚴重破壞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 國進民退將嚴重損害企業的活力,而內迴圈則將極大地阻礙科技的進步,沒有了外匯儲備,也因此無法獲得必需的工業生產的零元件和設備,以中國目前自主的工業基礎水準,高端的產品生產是不用想了,生產力的降低,自然引起消費降級和整個經濟面的衰退。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中國不搞國進民退,堅持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政策的主軸,調整一些一帶一路的政策,雖然無法在短期內在科技上領先,但依靠市場的優勢還可以與美國試著扳扳手腕,但如果還要繼續奉行國進民退和內迴圈,則應了一句古話:自作孽不可活。
政治、社會、文化層面。 這是美中之間截然不同的層面,也是美國之所以是你今天看到的美國,中國是你看到的中國的深層原因,也可以說是這兩個國家自己的基因。 這些基因影響了國家的運行,形成了制度,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認知的方法。 我們不必在這裡下判斷,孰優孰劣,我們會在今後的文章中,通過一個一個的截面來剖析。 至少,中國共產黨對自己的政治、社會、文化是有自信的,N個自信,一切自信。 至少他們口頭上是這樣宣稱的。 不過就奇怪了,既然如此自信,為何又要如此封殺不同的言論呢?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的互聯網是內迴圈的? 閉門自嗨,對著鏡子舉起拳頭,聲嘶力竭:自信,自信,自信,這樣也是可以的額。
所以,我們認為美中之間應該不會發生熱戰,經濟、科技方面有著強烈的競爭,而在政治、社會、文化層面則會直接碰撞。 碰撞的結果並不是一方的消亡,而是一方被另一方改變。 基於這個觀點,美中兩國的機會是均等的,中國如果不是"竟無一人是男兒",如果真的認為14億人可以被你代表,或是眾口一詞,如果你真心願意融入你自己所宣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開放互聯網吧,開放輿論吧,讓你的自信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被檢驗一下,讓被人嘗一下非可口可樂的味道,也讓14億中國人可以自由品嘗可口可樂的味道。 孰優孰劣,一個黨說了不算,一個政府說了不算,再多的專家說了不算,人民說了才算。 人類社會最最基本的構成就是一個個的個體,以人為本才是人類社會應該有的樣貌,任何主義,任何政黨,任何制度都應以人為本。
盟友的力量與暗黑勢力
美中兩國各據一極,其它國家則是遊離在周遭的"離子",有的靠近美國,有的靠近中國。 這些都是對兩國自身實力的能量加持,這些能量的加持影響有多大,取決於多少、遠近以及這些"離子"自身的品質。 我們這裡只論述對美中兩國影響比較大的國家,同時,盟友是指堅定的支援者,機會主義型的不能稱為盟友。
中國堅定的盟友在我們看來主要是巴基斯坦、古巴、委內瑞拉、伊朗、台灣的國民黨。 北韓並不會是中國的盟友,而且也是無足輕重的。 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支援票要比盟友多得多,但如果是針對美國而站邊中國則是不可能,這些國家只會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中國來換取一些糖果。
美國堅定的盟友有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亞、臺灣、印度。 印度在很多方面與美國並非盟友關係,但在對付中國這件事上就一定是美國堅定的盟友了。 巴基斯坦雖然是中國堅定的盟友,但它不會真正直接來抗衡美國,它能做的是直接對抗美國隊中的印度;無獨有偶,以色列雖然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它也不會直接對抗中國,只會制約中東的伊朗。
南韓、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南美和東南亞其它國家在美中對抗中都不是美國堅定的盟友,但如果到了必須選邊站的時候,還是會偏向於美國。
歐盟是個特殊的存在,它希望美中角力耗損兩國的實力,提升自己的地位。 所以在美中角力中,歐盟不會對任何一方提供實質的支援,借力打力,盡可能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但由於歐盟天生的基因可以形成經濟上的同盟,甚至是統一的貨幣,但在政治和外交上卻不可能或不容易形成統一的政策。 每個國家的需求不同,發展程度不同。 而各國執政黨理念的不同是最大的問題,簡單劃分右派政黨和左派政黨的話,如果德國現在是右派執政,而法國是左派政黨執政,如何去協調歐盟統一的政策? 這還只是假設一個最簡單的情境,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要複雜得多。 28個成員國不同的政黨輪流、交錯執政,如何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政策? 美中都會通過各自的利益共同的歐盟成員國來影響歐盟的政策,這將是一個美中博弈的場域,加之歐盟本身的左右搖擺,在美中對抗中歐盟的立場是不確定的。 雖然在表面上,基於普世價值,歐盟可能偏向美國,但在實質行動中卻不一定如此。
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下,除了各自的自身實力和盟友的加持力量外,還有一個影響雙方贏面的因素:暗黑勢力。 所謂暗黑勢力,是指在檯面下對美國或中國做小動作損害美國或中國的勢力。 在美國而言,最需要防範的就是中東恐怖組織死灰復燃;中國方面最需要防範的就是上面我們完全沒有提及的一個重要的國家,曾經與美國對抗數十年的另一極:俄羅斯。 俄羅斯不管從歷史上來看,或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又或是其民族特性來看,俄羅斯都是中國必須要防範的暗黑勢力。 俄羅斯不會是中國的盟友,也不會是美國的盟友,俄羅斯的唯一盟友就是它自己的利益。 俄羅斯也不會選邊站,但它會選邊殺。 說是選邊殺,但它能夠殺的只能是中國,它也會通過給美國製造麻煩來交易一些利益,但它會對中國下狠手,Why? 無他,實力原則。 另外一個重要的考量,前蘇聯崩解走下與美國對抗的另一極後,其綜合實力已經難望美國之項背,它知道不可能再挑戰美國的一哥地位,換句話說,它可以預設美國的一哥地位,但它 絕不認中國老二甚至於老大的地位,這個很容易理解,就一般人的心態來看也大致如是,自己昔日的小弟成為老大是更難接受的一個情況,更何況中俄兩國是有著4209公里邊界的鄰國。
本篇我們探討了美中兩極對抗的大勢,在此框架基礎上,在今後的文章中會就各個不同領域具體剖析,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美中兩極"的標籤方便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