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上臺後,我們看到各種中國武統臺灣的時程表不斷呈現,最近的經濟學人"的一篇"臺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對臺灣安全的關注,對此,我們有一篇“臺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國家? 還是一個最堅固的塞子? "詳述了中國不可能以武力攻佔臺灣的理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中國和平統一臺灣的陰招和陽謀。 如果中國不會武統臺灣,那它就放棄統一臺灣了嗎? 當然不是,現在大家比較一致的想法是中國會加大對臺灣在各方面的施壓来促统。在臺灣國際生存空間施壓現在比較困難了,美國及其盟友現在會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對臺灣的支持;即使中國能成功把臺灣阻隔在一些國際組織之外,中國自己也會有非常大的代價,之前被中國挖走的臺灣的邦交國,他們的索取也是無度的。 中國能夠只憑自己對臺灣施加壓力,而且比較有效的就是軍機軍艦繞台,以武促統。 說實話,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尤其是在台灣內部有國民黨這樣一個親中的政黨的存在。 所以,這也是臺灣人民和民進黨必須要非常小心的部分。 但我認為,以武促統這條路最終也是走不下去的,一是國民黨已經式微,在現在的臺灣民意傾向下,重返執政基本上沒有希望了; 二是在中國加大武力威嚇下,臺灣更會向日美靠攏,在日美的協助下,集全民之力抵抗你的壓力; 最關鍵的一點是,當你武力威嚇成為常態,對臺灣的壓力反而是逐步降低的,提升武力威脅的強度卻是有限的。 一旦造成擦槍走火,就不好收拾局面(臺灣如果有準備地"擦槍走火"實際上解除中國武力威嚇的一種方法,這個我們以後再聊)。 那麼,如果武力促統沒有效果,中國還會怎麼做呢? 我們都聽過太陽和風的故事吧,如果說武力促統是風的話,那麼要讓台灣脫下外套,和中國統一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太陽。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主題中說的"陰招"。
實際上,中國已經做過了,只是他們缺乏了一點耐心,而且在更換了領導人後,領導人的個人意志改變了,轉向了激進的路線,這反而把民進黨推上了執政,把臺灣的民意改變了。
今天我們講的陰招是中國採取比在馬英九時代更為懷柔的政策,陽光更猛烈和徹底。 不需要聲明放棄武力統一臺灣,只需要撤除對準臺灣的遠端打擊武力,停止軍艦軍機繞台,繼續承認台海中線; 更大幅度地提高對台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人員聘用、投資、貿易往來等; 全面開放和鼓勵民間的交往,包括旅遊、教育、通婚等; 最後,在臺灣地位問題上,以一國兩府來定位,在國際上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在兩岸交流上,降低政黨溝通的重要性,以政府間的交流和溝通為主。 此為中國和平統一臺灣的陰招。
朋友們也許會說,這樣的話很好呀,哪是什麼陰招,簡直就是恩典呐。 且慢,既是陰招,除了表面上你可以看到的,就必然還有其背後的目的。 我們首先來思考,中國有可能這麼做嗎? 中國為什麼要這樣做?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來反向思考一下,從中國可能的這些做法來具體分析一下。
如果中國不可能武統臺灣(見拙文"臺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還是一個堅固的塞子? "),而武力促統又無效(參閱上面的論述)的情況下,它還不如大大方方地撤除武力(要重新部署也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這樣,就可以大大改善世界對它的觀感,尤其是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厭惡,要知道,普通臺灣人對中國本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惡意,相反的是有很大的善意的,包括我自己。 曾幾何時,在中國發生一些天災的時候,捐款最多最踴躍的就是臺灣呀。 但當中國對臺灣越來越不友善,越來越咄咄逼人後,臺灣的民意和民心也就改變了。 所以,撤除對台的武力,是逐步贏回臺灣民心的重要一步。 同時,由於沒有了中國的武力威脅,臺灣對美國的依賴就會降低,國民黨宣揚的等距外交就會逐漸被接受。
全面徹底地開放兩岸的交流,本身對大陸沒有壞處,以大陸的體量,臺灣也無法影響大陸。 而大陸卻可以全方位地滲透、影響台灣社會,進一步培植親中的勢力,進行輿論導向的認知戰。 而這個時候的輿論導向就會是以親情和關愛,以民族情懷為主導。 在中國搖身一變以一個親善大使的面目出現時,以我們臺灣人的善良是很容易就敞開胸懷來接受的。 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兩岸的交流就會在實際上形成一個完全沒有國界的類似於兩個省市間的交往,在民眾心理上造成是一個國家的心理暗示。
在臺灣地位問題上,以一國兩府來定位,在國際上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甚至不反對其它國家與臺灣建交。 這點對於中國來講更沒有實質上的負面影響了。 第一,它還是在一中的框架下,還是可以講統一的議題; 第二,台灣現在沒有加入國際組織,與許多國家都沒有建交,不也一樣和其它國家交往,和其它國家有科技交流,有貿易往來,只是在表面上有些屈辱而已。 而這種屈辱反而是臺灣人同仇敵愾,凝聚士氣,團結對抗中國的一個力量來源; 第三,中國這麼做了以後,不但使臺灣民眾感受到中國的善意,降低對中國的敵意。 美國或其它國家也就沒有辦法再拿台灣問題施壓中國了,中國那方面的力量突然撤走了,美國也就沒有著力點了。 中國反而在事實上把台灣問題拉回到了內政問題了。
中國會以政府間的交流為主來取代政黨間的交流,強化一國兩府的概念。 即使是政黨間的交流,也考慮平衡與兩黨的關係,減弱民進黨對中國的批判意識,拉攏中間選民,厚植民意基礎。 在完成上述那些作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在時機成熟時,由國民黨提出二府並一府的公投提案,從而完成事實上的統一。 萬一第一次不過,還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就是中國為了和平統一臺灣可能採取的陰招。 臺灣對此切不可以掉以輕心,不管對方釋出多少善意,不能接受一國二府的概念,更不能接受利誘而模糊邊界,完全開放交流。 一定要堅守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與對岸的交往堅持國與國的交往準則,對內繼續肅清親中勢力和紅色媒體。 總之,不管中國如何做,台灣現在是如何防堵的還是要一樣地做,不受中國的蒙蔽。 除非,除非中國真真正正地成為一個自由民主體制的國家。 這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下一個部分:中國和平統一的陽謀。
講它是陽謀,實際上與陰招也就是一線之隔,只在於中國的一念之間,嚴格來講,是在習近平的一念之間。 它能夠使中華民族真正走向復興之路,可以實現臺灣的和平統一。 也許不能夠立刻成為世界的領頭羊,但至少是世界和平,國人平安喜樂,安居樂業的偉業。 這個陽謀就是習近平仿效臺灣前總統李登輝,真正地實施政治改革,開放輿論,民主選舉,新聞自由,司法獨立。 上面所講的陰招轉變成陽謀的前奏,真實舉措的一部分。 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至少我內心有這樣真誠的希望,希望看到中華民族的興盛,不希望看到在二十一世紀同文同種的中國人自相殘殺。 好吧,就算我迂腐,就算我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 我還是希望把自己的願望寫出來。
習近平個人的權勢目前已經達到了峰頂,說峰頂而不是頂峰,是表明習近平真實的威望和權威還達不到毛澤東在世時的位置,甚至還弱於鄧小平。 但也已經是無人能夠撼動的了,習近平如果要仿效李登輝實施民主改革是可以做到的。 那麼,習近平有理由這樣做嗎? 我認為他完全有理由這樣做,下面我們做些具體的分析。
首先,相對於江澤民和胡錦濤來說,我覺得習近平是一個"使命感"的人,只不過是背負了一個錯誤的使命。 習近平上臺後的打貪,應該是他內心的使命感的一個部分。 他以紅二代自詡,而且是頂級的紅二代,眼看著那些非紅二代官僚或低一級的紅二代肆無忌憚的斂財,內心是非常怨憤的。在他的內心,他認為這個國家應該是屬於像他這樣的紅二代的,別人的貪污就是貪污了他們這批紅色家族的錢。 所以,在他上臺後就和與他一樣屬於頂級紅二代的王歧山開始大力打貪,雖然也有剷除政敵的部分,但我覺得"使命感"是主要的。 他的"使命感"的最主要的部分是將共產黨的紅色統治延續下去,至少在他的統治下要找回"初心"回歸毛時代的政治路線。 我之所以在使命感上都打上引號,是因為習近平的"使命感"是錯誤的,不真實的。 說它是錯誤的,是因為它是不合時宜的,是反動的,是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駛的; 說它是不真實的,是習近平自以為這是他的使命,當他講出"寧無一人是男兒"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在他的"使命感"的背後,實際上是他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是他自己想彪炳青史,這個才是實質的內心思想。 好,現在我們假設習近平真的主導了民主的改革,看看他能夠獲得什麼,和平統一台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民主體制的中國開國之父。 這些夠不夠成為他推動政治改革的誘因? 如果不夠,我們再從另一個更為實際的角度來看一下。
習近平的結局大概不外乎這樣幾個:死在任上,在離任後過世,被政敵推翻。 最後一個就不必講了,一定是非常殘酷的鬥爭和悲慘的結局。 而死在任上或在離任後過世,後事會如何安排? 也許也會留下一張「你辦事我放心」的字條,希望自己選定的繼任者能一直維護自己的歷史地位,最好還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但可能嗎? 以毛澤東為例,華國鋒也維護不了,還自身難保。 到那時,被你整治過的人可絕不會留情,習近平的語錄就是全民痛批的標靶了,你現在改的黨章也會被再改一遍,你的歷史定位很可能就是獨夫民賊。這是習近平想要的嗎? 當然不是,但這又絕對是大概率會發生的問題。 而如果習近平在他的第三個任期推動了政治改革,開放言論,民主選舉,司法獨立,習近平以黨魁之尊,連選連任,至少還可再幹個八年,然後安全下莊。 在民主體制下也完全有安全的保障,還能收穫各種真實的榮譽,而不是現在靠權力來製造出來的光環。
所以,在我們看來,習近平推動政治改革,首先是對他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對共產黨而言,短期內沒有政黨能奪得執政權,共產黨反而通過政治改革將其執政合法化了,中國由此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符合了溫家寶心目中的一個公平正義的國家。 臺灣也水到渠成的和平統一,臺灣、香港、澳門一起組成聯邦或邦聯制的新中國。 也許這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我們期許的中國的和平統一的陽謀,但最終可能還是我的白日夢罷了。
留言
張貼留言